2018年政府工作目标任务 |
发布时间:2018-03-02 09:20 来源: 发布机构:政府办 点击次数: 次 |
201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: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、省委市委全会精神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围绕“五新”战略和“三市”目标,突出高质量,践行新理念,打好攻坚战,推进产业发展、项目建设、城乡统筹、民生改善等工作,持续扩大经济总量,提升发展效益,奋力开创“四个南郑”新气象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:生产总值增长10%;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%;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.5%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%和10%;全面完成市上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。实现上述目标,关键是要按照区委全委会确定的路线图,统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: (一)决战精准脱贫,迈出全面小康新步伐 今年要实现38个贫困村退出,这是我们的庄严承诺,必须以起步就冲刺的姿态,牢记使命勇担当,精准严实抓脱贫,让贫困群众生活发生新变化。 产业引领激发内生动力。落实全区脱贫产业发展规划,用好产业奖补政策,按照丘陵区域发展特色种养殖、城郊区域种植优质蔬菜粮油、山脉沿线推广经济林果及中蜂养殖、沿河流域培育苗木花卉和水产养殖的思路,聚力打造茶叶、樱桃、猕猴桃等7个产业连片区域,集中建设20个扶贫产业基地,形成脱贫产业新布局,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。积极推广“龙头企业+基地(合作社)+贫困户”等产业扶贫模式,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形成稳定增收渠道。 补齐短板夯实脱贫基础。加大资金筹措力度,全年整合涉农资金2.5亿元以上,用好国开行贷款,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。启动贫困村基础设施“三年滚动计划”,新建和改造镇村道路300公里,重点抓好汉通路西河至陕川界公路、小南海至小坝道路建设,打通深度贫困地区交通主动脉。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30个、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2个,解决1.5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,持续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。 聚集合力提高帮扶实效。注重扶智与扶志并举,全面落实“六个精准”要求,深化“八个一批”帮扶措施,巩固提升13个已退出村脱贫成效,统筹推进98个贫困村脱贫工作。全年易地搬迁2119户、危房改造1505户,新改建标准化卫生室43个。巩固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“零辍学”成果,落实好生态扶贫、社保兜底等各项政策。加强苏陕扶贫协作,搭建社会扶贫信息平台,探索推行“众筹扶贫”等模式,支持社会团体、经济组织参与脱贫,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。 (二)壮大项目引擎,积蓄追赶超越新动能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,要盯住84个年度重点项目,打响百亿投资突破战,拉动固定资产强劲增长,以高品质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。 高站位谋划项目。遵循“五新”战略导向,抢抓撤县设区和高铁时代发展机遇,采取专业团队和社会征集方式,优先在基础提升、产业转型、业态创新等方面谋划一批新项目,重点在棚户区改造、生态环保、社会民生等领域包装一批好项目,加强对上衔接,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市计划,确保项目接续有力、后劲充足。 高标准建设项目。完善项目推进和保障机制,坚持土地、资金等要素资源向重点项目集中,综合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,优化项目环境,维护建设秩序。强力推动龙岗大道(G244)、青树至黎坪旅游公路、棚户区改造、汉中市江南体育运动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快速建设,确保汉中市苗木花卉市场、电商物流园区、南湖综合开发等产业项目序时推进,做好濂水河沿岸、汉中市中医医院扩建等19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。全年重点项目投资达到101亿元。 高质量招商引资。出台招商引资新政策,落实鼓励汉商回归十条措施,全力营造“迎老乡、回故乡、建家乡”的发展氛围。把握长三角、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,依托丝博会、亚欧博览会、陕南循环经济合作交流等对接平台,重点瞄准国企和龙头企业,开展以商招商、小分队招商,引资引智并举,招大选优并重,高质量引进一批投资大、辐射强的项目落户南郑,全年到位资金65亿元。 (三)突出质效双升,构筑加快发展新支撑 工业是南郑的经济支柱,现在发展依靠工业,未来希望也在工业。要注重效益优先,实行“三个同抓”,推动工业优存量、育增量、提质量,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%以上。 聚力塑造园区品牌。坚持平台建设与项目建设同抓,继续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,持续完善水电路、厂房等综合配套,全面构筑产业集聚、优势突出的发展高地。机电工业集中区依托电子元器件、数据生产线等项目,做大电子信息产业,打造汉商产业园。梁山工业园区抓好万目仪电扩产迁建、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等项目,掀起建设大热潮。食品工业集中区按期建成孵化厂房,招大引强企业,展示园区新面貌。全年实现园区总产值90亿元以上。 全面提升运行质效。坚持技改提效和降本增效同抓,落实领导包联、部门帮扶责任制,持续扶优育强,进一步发挥骨干企业“压舱石”作用。全力保障汉中卷烟厂生产运行,加快“公主”新品研发,力促产品系列化,深度拓展市场,做强自主品牌。综合运用产业、科技、金融等措施,支持锌业特材、华燕仪表等骨干企业改革创新,抓好“三供一业”分离移交改造,实现降成本、减负担、提效益。 壮大激活非公经济。坚持企业家培养和企业培育同抓,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,营造尊重和关爱企业家的社会氛围,持续激活民间投资。加大企业梯队培育力度,用好“助保贷”等融资平台,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,主动服务解决难题,帮助小微企业成长壮大、行稳致远。全年新增非公经济组织400个,新培育规模工业企业10户以上,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4%。 (四)聚焦全域旅游,提升三产发展新水平 高铁时代为南郑全域旅游带来了重大机遇,我们要依托资源优势,建设大景区,培育新业态,拉动第三产业提质增效,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2%。 倾力打造精品景区。围绕“两山两湖一中心”布局,继续抓好汉山旅游综合开发,加快建设植物园、通天阁等景观节点,建成青树至卢家沟34公里道路。启动百亩梯田、千亩楠竹、万亩林果建设工程,实施花街水镇、农耕园、樵歌园等项目,推进汉山景区创4A,逐步推动自然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,打造城旅融合新亮点。加快黎坪景区创5A步伐,深度开发红尘峡、老黎坪等景点,让奇山秀水再展新画卷。抓好龙头山景区建设,完成游客中心、滑雪场等工程并开园运营,打响陕南高山滑雪体验新品牌。加快南湖综合开发速度,建成安置区,启动门户区、红枫谷建设工程,推动老景区焕发新活力。抓好红寺湖景区开发前期工作,年内开工建设。 强势推进创建工作。紧扣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目标,持续深化“三建设一整治”、“厕所革命”,完善配套设施,提升旅游软实力。实施“旅游+”战略,推动旅游与文化、生态、农业等全业融合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发展,培育休闲观光村、星级农家乐、特色民宿,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。抓好陈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,完成法镇湘水、濂水黄官片区乡村旅游环线工程,构建“路畅景美”的大环线乡村旅游路网。 持续激发商贸活力。推进“互联网+”行动,强化电商产业园区运营管理,将“新网工程”与农村电商发展有机结合,建成汉山、协税、胡家营等10个电商示范镇站点,全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0亿元。加快东龙华府三期、竹园阳光城等商业综合体建设,拓展物流配送、养老服务、康体健身等新业态,促进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,引领城乡消费新趋势。全年培育限上商贸企业10户以上,规上服务企业10户以上。 (五)推动乡村振兴,展现美丽家园新风貌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,加快发展现代农业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推动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。 依托基地兴产业。坚持从生产端、供给侧发力,按照“稳粮、优茶、扩蔬、兴果、强牧”思路,持续推进产业基地建设,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、油料23.2万亩,出栏生猪63万头,发展烤烟2万亩,农业总产值增长5.5%。突出茶产业主攻方向,加快生态茶园建设,新建良种茶园1万亩、低改茶园1万亩。大力培育茶叶龙头企业,推行清洁化生产,重点围绕绿茶、红茶体系开发新产品、打造名品牌、拓展大市场。 深化改革增活力。稳步扩大集体经济改革试点,抓好农村“三变”改革,引导土地向农业园区、专业合作社流转,支持云山、云峰寺、新美新等园区发展壮大,融入农业观光、休闲体验等业态,推动农业园区向田园综合体转变。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,建立完善生产、加工、流通等对接体系,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有机衔接。 综合整治优环境。遵循乡村发展规律,以提升人居环境为主线,以彰显乡村韵味为重点,突出风貌特色、绿化美化、设施配套等关键,加强美丽乡村建设,深入开展集镇村庄、道路沿线环境整治,努力营造整洁有序、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。按照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要求,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,大力移风易俗,培育文明乡风,提升农民精神面貌。 (六)统筹城镇建设,彰显宜居南郑新形象 撤县设区后南郑将加速融入主城区,要以更高站位、更大力度,系统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,全力打造汉中区域中心城市精华之地。 大手笔建设品质新区。持续开展城市建设深化年活动,实施年度中心城区建设项目17个,完成投资18.4亿元。汉山片区依托棚改塑新貌,高标准建设青年路片区城市新区,持续推进西北片区、东北片区和张坝片区棚改,配套建设云河路、丁香路等16条城市道路,形成南北相通、纵横相连的路网体系,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。大河坎片区完善配套强内涵,打通天汉大道延伸段、圣水路等“断头路”,启动濂水河沿岸、冷水河汉江入口两岸综合开发前期工作,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。梁山片区致力产城融合增活力,年内龙岗大道(G244)建成通车,美康源高端颐养、龙岗棚改二期等项目取得实质进展,全力建设美丽新城。 高起点打造特色小镇。坚持因地制宜、产业立镇,加快建设一批“特而强、精而美、新而活”的特色小镇,使其成为城乡统筹、增色添彩的重要节点。青树镇、黎坪镇依托精品景区,对标3A创建体系,完善服务配套功能,聚力打造旅游小镇。圣水镇、濂水镇依托产业带动,建设独具魅力的特色小镇。牟家坝、红庙、法镇依托茶产业优势,重点打造集种植观光、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茶产业小镇。 精细化推进城市管理。结合全市城市总规修编,综合考虑大河坎、汉山、梁山和经开区南区规划,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和功能定位,廓清城市发展蓝图。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,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镇(办)延伸,依法查处各类违规建设行为。巩固国卫创建成果,有序开展城市修补,改造背街小巷,完善停车位、市场等服务设施,综合整治市容市貌、物业管理等问题,营造规范有序、文明整洁的良好环境。 (七)筑牢绿色屏障,厚植生态环境新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南郑的金山银山,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加强资源环境保护,让绿色成为南郑大地的永恒底色。 系统推进生态建设。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,强化水源地保护工作,启动汉山水土保持示范区项目,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。实施天然林保护、退耕还林、国土绿化行动等重点生态工程,全年完成绿化造林1万亩。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,严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,确保耕地总量不减、质量不降。集中整治中心城区、旅游景区周边矿区环境,完成梁山矿区植被恢复治理。 铁腕抓好环境整治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聚焦解决环境突出问题,进一步强化“减煤、抑尘、治源、禁燃、增绿”措施,持续改善空气质量。严格落实河长制、湖长制,推行网格化监管,加快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,确保全域水质达标。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,做好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,完成省委环保督查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。 加快绿色循环发展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、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,强化重点能耗企业监管,促进生产过程清洁化、低碳化改造,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3.2%。合理控制资源开采规模,加大资源深度转化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开展绿色家庭、绿色学校、绿色社区等系列创建行动,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。 (八)增进民生福祉,共建共享美好新生活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,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加快补齐民生短板,让群众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。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巩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、“双高双普”创建成果,加快中所中学、汉山中心小学、王家山小学建设,狠抓乡村学校管理提升,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。持续开展文化惠民工程,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打造汉调桄桄和汉山歌会文化品牌,做好非遗项目传承、发展和申报工作,多层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全年申报科技成果20项,申请发明专利50件。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。实施健康南郑战略,完善分级诊疗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,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,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。落实全面两孩政策,打造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链条,确保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.5‰以内,促进人口均衡发展。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。实施人社“15541工程”,抓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,做好贫困群众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,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900人。举办创业就业培训,开展技能比赛,打造南郑劳务品牌。稳步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,落实全民参保计划,做好保险扩面征缴、基金安全管理,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,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康复等健康服务机构。年内完成殡仪馆迁建。落实新的《宗教事务条例》,依法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。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。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,抓好扶贫、民生、财政等方面的审计监督。 (九)创新社会治理,开创和谐稳定新局面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催生群众诉求多元化,我们要聚焦新矛盾、新问题,不断改进治理方式,注重防范各类风险,确保社会大局安定有序。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。完善金融财税体制改革,加大教育医疗、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力度,不断释放改革活力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行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,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动态管理权力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,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。强力推进“十大行动”,优化提升营商环境。理顺汉中市经济开发区南区管理机制。抓好撤县设区后续工作,深化事业单位改革,抓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。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,加快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,常态化开展矿山、消防、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、重点行业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,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。狠抓质量强区工作,完善市场监督管理长效机制,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,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。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。加快“法治南郑”建设,深入开展“七五”普法工作,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。创新信访工作机制,加强矛盾源头治理,持续整治信访秩序,营造规范有序的信访环境。深化公安改革,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,集中整治突出问题,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,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。
|
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 |